如今,热度能暂时盖过“新冠疫情”的,就是汤加火山了。
1月15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境内的水下火山Hunga Tonga发生了剧烈喷发。
这场喷发被火山学家称为“21世纪至今最剧烈的火山喷发”。据公开消息,它不但直接“炸毁了”汤加的一座岛,所引发的地震达到里氏5.8级,并且罕见地引起了海啸,令太平洋沿岸国家纷纷拉响海啸预警。
汤加火山喷发前后对比图 来源:@中国气象爱好者
不过,除海啸之外,还有一种说法一度引起大家的恐慌——汤加这次的火山喷发,很有可能引发“无夏之年”。
人们为什么如此害怕“无夏之年”?它和火山喷发又有什么关系?
令人谈之色变的“无夏之年”
每每提到“无夏之年”,就绕不开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喷发事件。
那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一——炽热的岩浆冲破坦博拉火山的顶盖,裹挟着大量石块、烟尘穿透对流层,一直冲向4万米的高空。据说,火山剧烈喷发所引发的爆炸声响,在2000公里外都能听到。而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量火山灰,不但深埋了坦博拉火山附近的岛屿,甚至还让远在1000公里外的城市,蒙上了厚厚的黑灰。
坦博拉火山
但是,这并非这场喷发对人类造成的全部伤害。
人们肉眼可见的、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只是其中颗粒相对大一点的。而更多的体积细小的火山灰,则随着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含硫气体形成气溶胶,在大气的平流层中不断扩散、游荡,直至笼罩整个地球。
它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把遮阳伞,让原本地面所能吸收到的热量大打折扣,导致全球温度在未来的1-2年内,下降了约0.4-0.7摄氏度。
这样的温度变化,对美洲及欧洲各国的打击是致命的。1816年,也就是所谓的“无夏之年”,仅英国1国,其威尔士、爱尔兰等地的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据不完全统计,那段时间,欧洲因这次天气反常而死亡的人数,就约达到20万。
汤加火山喷发可能引起无夏之年?
依据呢?
需要明确的是,从现有数据来看,虽然这次汤加火山喷发的威力很大,但说它能再次引起“无夏之年”?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
之所以有人会把汤加火山喷发和“无夏之年”联系到一起,主要是依据部分火山学家对此次喷发的评级,再加上“无夏之年”的例子所做的假设。
汤加火山喷发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火山喷发的强烈程度或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时,有专门的火山爆发指数为依据(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简称VEI)。它是1982年正式由火山学家提出的,主要参考的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物的体积和喷发柱的高度。
VEI指数一般分为0-8级。像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些非爆炸性喷发的火山VEI普遍为0,而爆炸性喷发火山的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就代表着它所释放的能量和喷发周期更强。
目前,现有记载中评级最高的就是美国黄石火山历史上的几次喷发,以及位于南太平洋的陶波火山喷发,它们的VEI指数都达到了8。这意味着,其喷发时火山的喷出物体积大于1000立方千米,喷发柱的高度大于50千米。一旦爆发,会严重威胁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1815年引发“无夏之年”的坦博拉火山,其VEI指数只达到7。
美国黄石火山
针对此次喷发的汤加火山,火山学家们也根据现有数据对它进行了初步评估,如果短时间内不再继续喷发,其VEI指数约在5-6之间。
连锁反应,还需要持续关注
尽管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后的危害没有人们预想的那样,会席卷全球。但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此次汤加火山喷发后所引发的冲击波
据公开消息,1月17日,斐济环境部门已经发出警告,汤加及周边国家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增高,极有可能导致酸雨,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雨水污染饮用水。而火山喷发后不久,附近地区也下起了“小石头雨”。
另外,由于此次喷发的汤加火山属于海底火山,尽管不会引发致命的熔岩流和碎屑流,但其喷发所引发的巨大海啸已经横跨太平洋。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斐济等国都已经发布了海啸预警。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汤加的地理位置,此次时间后会不会引起更多的极端天气?是否会因此激发厄尔尼诺现象?汤加火山会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喷发?这都需要我们警惕。
长白山天池火山
在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时候,人类的力量都太过渺小。
像汤加火山这个量级的火山,地球上还有不少。中国的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正处于休眠中的活火山。尽管其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中,暂时也没有复苏的征兆。
可万一有那么一天,我们该如何应对?
这会是未来几代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