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认同不仅仅需要“你懂我!”」
> > >
当中国青年们还在沉醉于抖音里的“DJ版一剪梅”时,外国的小伙伴们已经把“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玩出花来了。
根据网易报道,前段时间费玉清老师演唱的《一剪梅》登上了Spotify上多个国家的Viral 50排行榜,而这个Viral 50排行榜是Spotify上一个表现歌曲病毒传播趋势的榜单,官方名称叫“疯传前50”。
△ 36氪:《一剪梅》海外排名
从YouTube到Instagram再到抖音海外版Tiktok,正如之前的“黑人抬棺”一样,带有浓浓年代气息的《一剪梅》,正以惊人的速度占据多个国家青年们的交流语库。当我们还在沉思如何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流时,一个由“梗”构成的交流飞地,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
《一剪梅》国外爆火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很多媒体都将其当成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但目前看来这种“厚望”大可不必。《一剪梅》在国外被广泛传播的那一句“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更像是曾经在中国风靡的越南版《错错错》中的“牙套妹,奈何美色”,以及前段时间从短视频平台走出的“黑人抬棺”一样,只是网络中又一个“meme(模因)”。
△ 前段时间走红的“黑人抬棺”
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首次在著作《自私的基因》提出“meme”一词。这个被称作“meme”的模因,是一种类似遗传因子的文化衍生因子,可以进行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等过程。
学理层面的解释似乎有些复杂,但用通俗的话来说,“meme”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梗”,造梗、玩梗都是“meme”复制变异的外在形式之一。
也正因如此,此次《一剪梅》的走红并不能简单的用“中文歌曲深受海外听众喜爱”这种文化输出的观念去看待,海外流行的更多是基于《一剪梅》演变出的“梗”而已。起初,一个Youtuber上传了“快手”上鸡蛋哥在雪地里唱《一剪梅》的短视频,紧接着鸡蛋哥所唱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被翻译成了英文以及汉语拼音版本,并透露出一丝悲凉。
而之后这句带着“异域风情”的歌词被传播到了各大平台,以至于现在“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情感语境,成为了类似于“giao”一般随时可用,但没人能解释清楚到底表达什么含义的存在。
△ 《一剪梅》走红始发地:鸡蛋哥
其实近些年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很多以往接触不到的外国视听作品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由于短视频无法让观众接收到歌曲、视频的全部内容,因此一些具有戏剧性的部分会被二次创作,然后成为中文网络社区里的“外国梗”。
只是没有想到,有一天《一剪梅》这样的老歌也能够成为外国网友们的“外国梗”,更令人惊讶的是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开始在国外被运用的方式,和尹正在《夏洛特烦恼》中用《一剪梅》表达苦情的方式在情感倾向上惊人的相似。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meme”亦或是“梗”的互通有无,背后有比娱乐更多的理由。
一个“meme”的走红除了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玩性以外,能否迎合当下使用群体的情感和需求同样也很重要。
翻看一下tiktok上面使用《一剪梅》制作的视频就能发现,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一段陈述加《一剪梅》的背景音乐,这段陈述有的是关于做了噩梦,有的是关于男女之间情感表达的迥异,还有的纯粹想表达类似中文中“woc”的感觉。
不难看出,尽管当前国内外的互联网社区还存在相当大的藩篱,但是在用“梗”调侃生活这件事上,不同国家的青年们却呈现出了相同的需求。
首先,这种相同的需求与其说是来自现实社会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各个国家的青年对于媒介世界做出的相同反应。曾经有一个油管视频讲述的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建构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生活的自我。在网络上,人们使用这个自我进行交流和社交,尽管这个虚拟的“自我”表现出的形象与观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完全不一样。
△ 对于社交网络认同的反思
这种制造虚拟自我的行为,在几乎任何一个已经拥有成熟网络社区的国家中都存在。我们可以把网络社会看作是一个新兴社会的诞生,碰巧的是每个国家的年轻人在构建这个新兴社会时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规则——即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产品。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文化迥异的两个国家,“meme”或“梗”都会成为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乐此不疲的“玩物”之一,因为在这个脱离现实要素的新兴网络社会当中,人们太需要一个鲜明的符号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就像《一剪梅》BGM的走红,奇妙的旋律、陌生的语言与鸡蛋哥的演绎或许是这个“meme”得以出现的原始因素,但是青年人在“玩梗”的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朋友!你懂我!”的网络认同感,才是外国青年对于“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需求角度来看,《一剪梅》作为中文歌曲被外国网友熟知并玩儿坏更像是一个偶然,它只是恰好满足了“meme”也就是“梗”的形成要素。
△ 外国人利用《一剪梅》拍摄的视频
因此,从需求角度来看,《一剪梅》作为中文歌曲被外国网友熟知并玩儿坏更像是一个偶然,它只是恰好满足了“meme”也就是“梗”的形成要素。但这种“跨国meme”走红反应出的当下年轻人跨越国别和文化的交流共同点,却不得不令人忧虑。
“meme”或者“梗”的可玩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自身表达的多义性。正如很多网友所言:“梗”最大的魅力就是不能说破、心照不宣。
Urban Dictionary《都市字典》 对于“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词在句子当中的含义是模糊的,可以指代任何东西。
可以看出,“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能够指代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可以包含的情感也是多样的,这是外国网友对于《一剪梅》不断引用和再造的结果。
△ 迟斌:Urban Dictionary《都市字典》相关词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种表达如果内涵及其丰富,那么它便更像是一个没有任何含义的文字符号。
从口语的出现到文字的发明,再到影像的记录,人类对于交流和沟通的期待往往都是越清晰越好,越没有歧义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语言当中有着极其复杂的表达规则与词语形态。
但在以“梗”为核心的网络交流当中,表达的清晰与准确似乎成为了一种缺点,玩梗的人不再追求意义的准确,而是转而寻求情感的共鸣。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表达失语症”。
这种网络社会中的“表达失语症”很像是一种返祖现象。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明确且清晰的交流与与沟通这种不能直接产生物资的事情上,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去扩大族群获取更多的食物。
造成“表达失语症”的原因同样如此:如果详尽的表述无人愿意聆听,那么还不如用一个最简单的符号去概括一切。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梗“的出现成为了互联网“铺平”世界的切入点之一,因为本身就没有具体含义和语境的“梗”不太容易受到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一剪梅》可以被外国人变成“meme”然后又传回中国的原因。
△ 《一剪梅》红回中国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表达失语背后交流的意义的消逝,会让互联网这个“新兴社会”不断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当中。如果说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的认同是基于明确是非观以及道德价值体系,那么在由“梗”构建起的群体认同则更像是基于“兽性欲望”的原始社会。
《一剪梅》“meme”的走红经历了原始意义的消解最终得以被外国网友接纳把玩,但如果这个原始素材不是一首歌,而是 “黑人弗洛伊德事件”中 “警察跪压黑人”动作呢?
△外国青年发起的“弗洛伊德挑战”
这种“梗”的诞生,与其说是表达的失语,更像是群体认同快感对于基本理智的一种遮蔽。
在对于“meme”的反思当中,有的学者就认为这种网络梗的流行应该是一种“封闭漂流”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当《一剪梅》已经演变成“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时候,“《一剪梅》”本身就已经消失在网络社会之中了。
“内涵扩散就像癌症,每一步,前一个符号就忘记了,消除了, 漂流的快乐在于从符号漂流到符号。” ——Umberto Eco
虽然类似《一剪梅》这种作品的改编,可能不会造成太多负面的影响,但这种符号的漂流,是否会像“弗洛伊德挑战”和“黑人抬棺”一样,在原始情感与价值的流逝中造成个体乃至社会伤害,是每一个“玩梗游戏”的玩家需要思考的事情。
毕竟,万物都可以为梗,但很多时候一个作品、一个事件鲜活的现实意义经不起太多的消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章
1.36氪:《一剪梅》是怎样一步步爆红欧美的?
2. 彩莲Katherine525 《一剪梅》为什么在欧美爆红?
3.迟斌:一剪梅怎么火的?席卷全球的四个关键节点
4.知乎问题 “ 关于《一剪梅》为什么能在欧美爆红这档子事你有什么看法? ” 相关回答
5.梅林:网络模因的符号文本结构与传播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