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蜱传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防综述
《Animals and Zoonoses》: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ick-borne disease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5月22日
来源:Animals and Zoonoses
编辑推荐:
本综述系统梳理蜱传疾病(TBDs)研究现状,涵盖莱姆病、无形体病等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型及病理机制,探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总结蜱 - 病原体互作机制,并展望疫苗研发等防控策略,为 TBDs 防治提供全面参考。
蜱传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防综述
1. 引言
蜱作为寄生性节肢动物,可携带超百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发莱姆病、无形体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全球范围内,蜱传疾病(TBDs)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构成严重威胁。美国 2019-2022 年报告超 4.6 万例 TBDs,以莱姆病、无形体病等为主。中国面临新型蜱传病原体(如 SFTSV、JMTV、TBEV)流行挑战,其传播与生态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变化(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延长蜱活动期、扩大分布范围,加剧疾病传播风险。尽管 TBDs 研究已取得进展,但在病原体 - 蜱 - 宿主互作机制、防控策略等方面仍存在知识缺口。
2. 蜱传疾病
2.1 莱姆病
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引起,通过硬蜱属蜱虫传播,是欧亚和北美最常见的节肢动物传播疾病。蜱虫(如欧洲的蓖麻硬蜱I. ricinus、亚洲的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通过三阶段生命周期(幼虫、若虫、成虫)完成病原体传播,脊椎动物(如鹿、啮齿类)为重要储存宿主。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莱姆病血清阳性率为 1.8%-14.5%,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临床表现包括叮咬处游走性红斑、发热、关节痛,可累及神经、心脏等系统,动物感染多呈亚临床症状。
2.2 无形体病
由无形体属(Anaplasma)细菌引起,如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 phagocytophilum)导致人类和动物粒细胞无形体病。硬蜱(如欧洲蓖麻硬蜱、亚洲全沟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感染宿主(鹿、牛羊等)后传播给人类。中国宁夏、河南等地家畜无形体感染率较高(28.0%、11.33%)。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痛,重症可致呼吸衰竭、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2.3 埃立克体病
由埃立克体属(Ehrlichia)革兰氏阴性菌引起,如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感染人类。美洲钝眼蜱(Amblyomma americanum)为主要媒介,在中国少见,犬埃立克体(E. canis)多见于蜱和犬类。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可致多器官损伤,死亡率约 3%。
2.4 蜱传脑炎
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黄病毒科)引起,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硬蜱(如蓖麻硬蜱、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可通过共 feeding、卵巢及性传播。中国东北为高发区,2007-2018 年报告 3364 例,蜱中病毒流行率从 2000-2010 年的 4.8% 升至 2011-2023 年的 6.3%。临床分为轻症发热型和重症神经型,欧洲亚型常呈双相病程,可遗留神经后遗症。
2.5 巴贝西虫病
由巴贝西虫属(Babesia)原生动物引起,通过硬蜱传播,特征为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为高发区,中国东部和中部省份(湖南、福建等)家畜感染率较高(绵羊 11%、牛 12%)。致病机制与红细胞破坏相关,重症可致溶血性贫血、多器官衰竭,犬猫等动物死亡率高。
2.6 新现病原体感染
近十年,30% 新现人畜共患病与蜱等节肢动物相关。新现蜱传病原体包括:日本 Mikura 岛的新埃立克体(Neoehrlichia mikurensi)、美国的 Heartland 病毒(HRTV)、中国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荆门蜱病毒(JMTV)等。中国近年报告多种新现 TBDs,如 Alongshan 病毒(ALSV)、Xue-Cheng 病毒(XCV),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野生动物接触增加相关。
3. 疾病传播的影响因素
3.1 气候变化与季节因素
气候变暖导致蜱分布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如瑞典蜱分布北移、捷克蜱向高海拔迁移。温度升高延长蜱活动期,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季节上,蜱活动呈单峰(春末夏初)或双峰(春秋季)模式,与感染 incidence 短期波动相关,但长期种群增长受气候对宿主及栖息地的综合影响。
3.2 病原生态学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增强回归树(BRT)等预测病原体分布。如 Che 等通过 BRT 模型确定森林、NDVI、温度季节性等是伯氏疏螺旋体分布的关键驱动因素,预测中国高风险区呈纬度梯度分布;Wang 等用 MaxEnt 模型显示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适生区随气候变化向北扩展。
3.3 人类活动
城市化、土地开垦增加人类与蜱接触机会,公园和步道等城市绿地成为蜱栖息地。国际贸易和旅行导致病原体跨境传播,如以色列旅行者在欧洲感染 TBE 的风险差异显著,非洲蜱咬热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旅行者发热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疟疾)。
3.4 野生动物宿主
野生啮齿类为蜱幼虫和若虫的主要血源,鹿等大型动物为成虫提供血餐并促进蜱扩散。挪威研究显示鹿种群密度与人类莱姆病发病率呈正相关,白尾鹿的活动影响蜱传病原体分布。迁徙鸟类可远距离携带蜱及其病原体,扩大传播范围。
4. 蜱 - 病原体互作机制
4.1 表观遗传调控
病原体通过组蛋白修饰、DNA 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调控蜱的基因表达。如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肩突硬蜱(I. scapularis)后,通过调节转录共激活因子 p300/CBP、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自身定殖。
4.2 蛋白质互作
蜱与病原体的蛋白互作是感染和传播的关键。伯氏疏螺旋体表面蛋白 OspA 与蜱肠蛋白 TROSPA 结合,促进病原体在蜱肠内定殖;外膜脂蛋白 BBE31 与蜱肠蛋白 TRE31 互作,介导螺旋体向唾液腺扩散。Akirin/Subolesin 蛋白通过与转录因子互作调控宿主 - 蜱 - 病原体互作网络。
4.3 免疫应答
蜱的血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病原体,但病原体可通过唾液蛋白抑制宿主免疫。如蓖麻硬蜱和肩突硬蜱的唾液蛋白 Salp15 保护伯氏疏螺旋体免受补体杀伤,Salp25D 增强病原体抗氧化能力。病原体还可操控蜱的 Toll、IMD、JAK/STAT 信号通路,如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激活 JAK/STAT 通路抑制蜱唾液腺和中肠细胞凋亡。
4.4 微生物组
蜱的肠道和唾液腺微生物组影响病原体传播。肩突硬蜱中肠微生物组改变可影响围食膜结构,进而影响伯氏疏螺旋体定殖;肠道微生物为病原体(如柯克斯体、立克次体)提供叶酸和维生素 B,促进其增殖。巴贝西虫感染小鼠模型中,蜱微生物组失调可增强病原体经变态传播能力。
5. 病原体传播机制
蜱通过感知宿主气味、CO?、温度等定位宿主,附着后分泌 “水泥” 固定并抑制凝血和免疫反应。唾液腺和中肠是病原体复制和传播的关键器官,如伯氏疏螺旋体先在中肠定殖,后迁移至唾液腺;巴贝西虫在蜱中肠发育为配子,通过卵巢传播(如牛巴贝西虫B. bovis)。病毒传播机制多样,如 TBEV 可通过雄蜱交配传给雌蜱,再经卵垂直传播;SFTSV 利用 mRNA 的 m?A 修饰增强感染蜱细胞的能力。
6. 预防策略
6.1 个人防护
在蜱活跃区域穿长袖衣物、使用驱避剂,活动后彻底检查并移除附着蜱。宠物定期进行蜱检查和控制,可降低感染风险。
6.2 化学与生物控制
化学杀蜱剂(如拟除虫菊酯)是传统手段,但蜱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新型化合物靶向蜱特异性受体或通路,天然天敌(如昆虫病原真菌)为环境友好型替代方案。
6.3 生态管理
通过植被改造、控制焚烧、管理野生动物种群等改善环境,减少蜱适宜栖息地。森林健康管理可通过调节生境质量降低蜱密度。
6.4 抗蜱疫苗
疫苗通过靶向蜱的摄食、繁殖相关蛋白(如唾液腺抗原、中肠蛋白)减少蜱种群和病原体传播。重组蛋白疫苗(如 Q38 Subolesin/Akirin 嵌合体)和 mRNA 疫苗(如编码 19 种肩突硬蜱唾液蛋白的脂质纳米颗粒疫苗)显示出广谱抗蜱潜力,后者可诱导抗体应答并减少伯氏疏螺旋体传播。
6.5 抗病原体疫苗
针对病原体的疫苗直接诱导特异性免疫,如 DNA 纹身疫苗靶向 OspC 蛋白,可完全保护小鼠免受伯氏疏螺旋体感染;mRNA 疫苗靶向 Powassan 病毒和 SFTSV,在动物模型中诱导强效免疫应答。病毒载体疫苗(如表达 OspA 的副流感病毒 5 型载体)和亚单位疫苗(如巴贝西虫裂殖子蛋白疫苗)亦处于研究阶段。
7. 结论
蜱作为最主要的病原体载体,其传播的疾病对全球健康构成严峻挑战。中国蜱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新现 TBDs 威胁显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动态共同驱动疾病传播,而蜱 - 病原体 - 宿主互作机制的深入解析为防控提供了靶点。尽管疫苗研发和生态管理等策略已取得进展,仍需跨学科合作和 “同一健康”(One Health)框架下的综合措施,以应对 TBDs 的复杂性和动态演变。未来研究需聚焦病原体监测、新型诊断技术及跨物种传播机制,以实现更有效的疾病控制。
相关新闻